古时的猪肉羊肉

猪肉

猪肉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周朝,猪被用作祭祀的供品,象征着尊贵。然而,在宋朝之前,猪肉并不受普通百姓的青睐,主要原因是当时没有骟猪的习惯,导致猪肉腥臊味重,且调味品较少,烹调出来的猪肉味道较差。

到了宋朝,情况发生了变化。苏东坡对猪肉的喜爱以及他所创制的“东坡肉”等美食,提高了猪肉在人们饮食中的地位。此外,蒙古人引入的阉割技术使得猪肉的臊味变淡,味道也得到了改善。元朝时期,猪肉逐渐普及,到了明朝,由于养殖技术的进步和猪繁殖能力的增强,猪肉更是成为了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要肉食之一。

羊肉

羊肉在古代一直被视为贵族的挚爱。在《诗经》中就有记载,猪被用作祭祀的供品,而羊则被认为是陆产之最。到了唐朝,羊肉的消费达到了巅峰,宋朝的宫廷御厨每天要宰杀大量的羊,羊肉的消费量远超过猪肉。

羊肉之所以受到青睐,不仅因为它口感细嫩香甜、营养丰富,还因为它的烹饪方式多样,可以满足不同的口味需求。然而,羊肉的价格较高,普通百姓难以享用。到了元朝,虽然蒙古人喜爱羊肉,但明代的猪肉逐渐反超羊肉,成为主流的肉类。

总结

总体来看,猪肉和羊肉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流行程度经历了显著的变化。在宋朝之前,猪肉地位较低,而羊肉则是贵族的专属。到了宋朝,猪肉因苏东坡的美食创新而逐渐普及,而羊肉的消费量依然很高。元朝时期,猪肉开始流行,并在明朝最终反超羊肉,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要肉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