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菜的白锈病
小白菜的白锈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影响叶片、花梗和花器,有时也会侵染茎和荚果。该病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和传播。
症状
叶片:初期在叶背面出现稍隆起的白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疱斑,即孢子堆。疱斑表面略有光泽,成熟后表皮破裂,散出白色粉末状物,即病菌的孢子囊。在叶正面则显现黄绿色边缘不明晰的不规则斑,有时交链孢菌在其上腐生,致病斑转呈黑色。
花梗和花器:受害后畸形弯曲肥大,肉质茎出现乳白色疱状斑。
荚果:受害后细小弯曲,不结实或种子细小干瘪。
传播途径
病菌以菌丝体在留种株上或作物病残体中越冬,或以卵孢子随同作物病残体中越冬。翌年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雨水溅到白菜下部叶片上,从气孔侵入,完成初侵染。其后发病部不断产生新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使病情蔓延。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产地选择:选择无病株的地块进行采种,避免在发病严重的地区采种。
轮作栽培: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行2~3年轮作,减少病菌积累。
清洁田园: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组织,减少越冬菌源。
加强管理:合理施肥、灌溉和通风通气,降低田间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