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地木耳
古诗词中关于地木耳的描述,展现了其独特的风味和人们对它的喜爱。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诗句和相关的解释:
南朝齐梁时期
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首次以“地木耳”之名将其收载,这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地木耳的记录。
宋代
黄庭坚在《绿菜赞》中将地木耳描述为“蛙玭之衣”,并提到它“宜酒宜餗”,是一道极好的下酒菜和下饭菜。
清代
王磐在《野菜谱》中收录了滑浩一首歌词《地踏菜》,描述了地木耳在雨中的生长情景以及人们采摘充饥的情景。
现代
野桥创作了一首名为《雨中的地木耳》的诗,描绘了雨中地木耳的景象以及人们拾捡木耳的活动。
其他
范成大的《题请息斋六言》中提到“劳君敬枯木耳”,虽然未详细描述地木耳,但也提到了木耳。
地木耳,学名为普通念珠藻,是一种固氮蓝藻,因其外形和颜色与黑木耳相似而得名。它不仅是一种食材,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在古代文献和诗词中,地木耳常被用来形容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如“席上奇肴,盘中珍品”。
总的来说,古诗词中关于地木耳的描述不仅体现了其作为美食的地位,还反映了人们对这种野生食材的深厚情感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