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上长褐色球
金针菇上长褐色球可能是由于以下几种病害引起的:
黑斑病:
这是一种由假单孢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发病后,金针菇菌盖出现椭圆形褐色或深褐色小斑点,初为针尖状,后扩大至直径2-4毫米,边缘整齐,有时菌盖开裂。在菇房湿度较大的情况下,菌盖和菌柄病变部位表面在后期会长出稀疏的菌丝,即轮枝霉的菌丝体。严重时,病菌侵入菌肉,并可从菌盖向下扩展到菌盖下面的菌褶上,引起病变部位菌肉腐烂,呈黑褐色。菌柄处的病变可引起菌柄扭曲和折弯。
锈斑病:
该病由假单胞菌属引起,主要侵染金针菇的菌盖。初期为针状,后膨胀至芝麻大小。虽边缘不整齐,但病斑可相互连接,形成不规则的大锈斑。
防治方法
控制温度和湿度:
保持菇房内的湿度不可长时间高于90%,根据天气变化合理洒水,晴天洒水要轻、勤、细,阴雨天要少洒或不洒水。每次洒水后先加强通风,然后覆盖地膜。出菇期间室内气温应调至17℃以下。
及时清除病子实体:
一旦发病,要及时将病菇摘除,并喷洒每毫升100~200单位的农用链霉素或漂白粉600倍液。
选择抗病品种:
合理安排生产季节,选择抗病品种,避开高湿、高温季节。
保持环境卫生:
搞好菇房内外的环境卫生,避免病菌通过气流、人工喷水、虫咬和机械损伤等途径侵入。
结论
金针菇上长褐色球可能是黑斑病或锈斑病引起的。建议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包括控制温度和湿度、及时清除病子实体、选择抗病品种和保持环境卫生等。如果菇体没有出现腐烂变质,一般是可以食用的,但若菇体变黑或有异味,则应谨慎食用,以免引起食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