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来源

包子,本称 馒头,别称笼饼,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据《事物绀珠》记载,早在战国时,蒸饼即馒头的前身就已经出现,但那时的蒸饼还没有馅儿。

关于馒头(包子)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以下是几种较为流传的解释:

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

诸葛亮在七擒孟获后,为平息江上波涛,命令厨子以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颗人头形状的面食,用以祭祀。这种祭品最初被称作“蛮首”或“蛮头”,后来逐渐演变成“馒头”。

伊尹创制

另一种说法是,包子由战国时期的名厨伊尹所创。伊尹精通烹调技艺,为了给国王制作一道既美味又营养的佳肴,他运用面粉和馅料的独特搭配,发明了包子。

从蒸饼演变而来

包子也可以看作是蒸饼的演变。在魏晋时期,包子仍被称为“馒头”,而“牢丸”一词则用来形容包子的皮筋道和韧劲,以及圆形的馅料。

综合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结论:包子(馒头)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故事最为著名,也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