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枯萎病

南瓜枯萎病,又称红腐病、萎蔫病、蔓割病,是一种由真菌侵染所致的土传病害。该病在南瓜的苗期、伸蔓期至结果期均可发生,尤其在开花坐果期和果实膨大期发病最为严重,果实开始成熟时病害趋于稳定。

症状

幼苗:子叶先变黄、萎蔫或全株枯萎,茎基部或茎部变褐缢缩或呈立枯状。

成株:开花结果后,病株叶片逐渐萎蔫,似缺水状,中午尤为明显,早晚可恢复。数天后整株叶片呈褐色腐烂,稍缢缩。茎基部纵裂,裂口处有时溢出琥珀色胶状物。病茎纵剖可见维管束呈黄褐色。在潮湿环境下,病部表面常产生白色及粉色霉状物。

发病原因

高温多湿条件(气温24~28℃,相对湿度大于90%)下病情扩展迅速。

土壤偏酸、土质黏重、地势低洼、田间管理粗放、偏施氮肥及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秧苗老化、大水浇灌、土壤过分干旱、连作、有线虫危害等因素都会加重枯萎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

实行轮作:

与非葫芦科作物进行5年以上的轮作,或实行水旱田轮作,选择中性或微碱性的沙壤土。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南瓜品种进行种植。

种子和床土消毒:

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种子和床土消毒。

合理施肥:

增施磷钾肥,使植株健壮,增强抗病性。

及时挖除病株:

发现病株后,及时挖除并烧毁,防止病害扩散。

药物防治: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药液进行灌根或喷雾。

改善栽培管理:

加大放风量,适当降低棚内温湿度;大坨起苗,减少伤根;温室休闲季节深翻棚土,晒垡,降低土壤中有害菌数量。

通过以上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轻南瓜枯萎病的危害,保障南瓜的产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