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肉简介
腊肉是指 新鲜的带皮五花肉经腌制后再经过烘烤或日光下曝晒所制成的加工品。它主要流行于四川、湖南和广东一带,在中国南北均有出产。南方以腌腊猪肉较多,北方以腌牛肉为主。腊肉从鲜肉加工、制作到存放,肉质不变,长期保持香味,还有久放不坏的特点。此肉因系柏枝熏制,故夏季蚊蝇不爬,经三伏而不变质,成为别具一格的地方风味食品。
腊肉的分类
广式腊肉:
以腊腩条最闻名,是以猪的肋条肉为原料经腌制、烘烤而成,具有选料严格、制作精细、色泽金黄、条形整齐、芬芳醇厚、甘香爽口等特点。
湖南腊肉:
亦称三湘腊肉,是选用皮薄、肉嫩、体重适宜的宁乡猪为原料,经切条、配制辅料、腌渍、洗盐、晾干和熏制六道工序加工而成,其特点是皮色红黄、脂肪似腊、肌肉棕红、咸淡适口、熏香浓郁、食之不腻。
四川腊肉:
是将肉切成5cm宽的条状,再经腌渍、洗晾、烘制而成,成品具有色红似火、香气浓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
腊肉的功效与作用
健脾开胃:
腊肉选用新鲜的带皮五花肉,分割成块,用盐和少量亚硝酸钠或硝酸钠、黑胡椒、丁香、香叶、茴香等香料腌渍,再经风干或熏制而成,具有开胃祛寒、消食等功效。
改善贫血:
腊肉含的半胱氨酸和血红素能促进人体吸收铁铁元素,有补血改善贫血的功效。
腊肉的保存与食用
腊肉具有较强的防腐能力,能延长保存时间,并增添特有的风味。通常在农历腊月进行腌制,因此称作“腊肉”。食用时,将熏好的腊肉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
腊肉的文化意义
腊肉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周朝的《周礼》、《周易》中已有关于“肉脯”和“腊味”的记载。自宋代以后,腊肉已经成为宫廷贡品和老百姓春节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民间有“北方吃饺子,南方吃腊肉”一说,腊肉不仅是美食,还承载着家的幸福和团圆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