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砂在轨道交通建设中的性能要求与质量控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已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式。机制砂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因其资源丰富、环保、成本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建设中。然而,机制砂在性能和质量控制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将针对机制砂在轨道交通建设中的性能要求与质量控制进行探讨。
一、机制砂在轨道交通建设中的性能要求
1. 粒度分布
机制砂的粒度分布是影响其性能的重要因素。在轨道交通建设中,机制砂的粒度分布应满足以下要求:
(1)细度模数:细度模数是评价机制砂粗细程度的重要指标。对于轨道交通建设,细度模数应在2.5~3.5之间,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和耐久性。
(2)粒度级配:机制砂的粒度级配应满足混凝土工作性和强度要求。级配曲线应呈单峰状,且峰位在细度模数附近,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2. 坚硬程度
机制砂的坚硬程度是指其抵抗外力作用的能力。在轨道交通建设中,机制砂的坚硬程度应满足以下要求:
(1)莫氏硬度:莫氏硬度是评价机制砂坚硬程度的重要指标。对于轨道交通建设,莫氏硬度应在6~7之间,以保证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耐磨性。
(2)压碎值:压碎值是评价机制砂坚硬程度的另一个指标。对于轨道交通建设,压碎值应小于30%,以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
3. 化学成分
机制砂的化学成分对其性能有重要影响。在轨道交通建设中,机制砂的化学成分应满足以下要求:
(1)含泥量:含泥量是指机制砂中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对于轨道交通建设,含泥量应小于3%,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2)氯离子含量:氯离子含量是指机制砂中氯离子的含量。对于轨道交通建设,氯离子含量应小于0.1%,以保证混凝土的抗冻性。
二、机制砂在轨道交通建设中的质量控制
1. 原料质量控制
(1)矿山开采: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开采,确保原料质量。
(2)破碎加工:在破碎加工过程中,应选用合适的破碎设备,保证破碎效果,降低石粉含量。
2. 粒度控制
(1)筛分:在制砂过程中,应选用合适的筛分设备,对机制砂进行筛分,确保粒度分布符合要求。
(2)粒度调整:根据工程需要,对机制砂进行粒度调整,以满足混凝土的性能要求。
3. 化学成分控制
(1)检测:对机制砂进行化学成分检测,确保其满足工程要求。
(2)掺加剂:在必要时,可添加适量的掺加剂,以改善机制砂的性能。
4. 质量监控
(1)生产过程监控:在生产过程中,对机制砂的质量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其符合要求。
(2)出厂检验:对出厂的机制砂进行检验,确保其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总之,机制砂在轨道交通建设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为了确保机制砂的性能和质量,应从原料、生产过程、检测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满足轨道交通建设的性能要求。